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

港府十四招穩樓市對樓價影響輕微

  
  相信這個週末茶餘飯後的話題必定離不開本港樓市,因為政府週五再使出港產樓市調控措施,一共十四招,涵蓋包括增加供應量、限制按揭貸款、增加炒樓成本等多個範疇。不過與社會上大部份人士一樣,筆者對相關政策的成效抱懷疑態度,料幾年之後好快便會不了了之。九十年代初也有相似措施,但最後到了97年還不是全城瘋狂,港府重施故技,不知能堅持多少個年頭。

  一手樓花禁「摸貨」只限個人名義投資者,但炒家一向都習慣以公司名義來買賣,透過以轉讓公司股權來轉售物業,更可節省印花稅等開支,以2000萬元或以上豪宅為例,印花稅高達4.25%,相比起公司轉手印花稅只需0.1%,簡直差天共地。雖然當局正研究填補此漏洞,包括追收利得稅等,不過筆者覺得執行上有困難,因為炒家熟悉法律,見招拆招根本沒難度,若果太過嚴緊又會損害香港作為自由市場的地位。另外,地政總署把因取消交易而殺訂金額由以往的5%上調至一成,不過天匯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撻訂問題,當中亦看以看到發展商在這方面有絕對自主權,如果發展商跟買家有祕密協議私下回佣,或者發展商怕得罪客人為由,「大方」地不追收差價,其實政府也是措手無策。

  唯一較可取的是金管局收緊1,200萬元或以上物業及非自住物業的按揭成數至六成,更將借款人的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劃一為50%,更要求銀行為申請人承受利率回升2厘壓力測試下,供款與入息比率不可超越60%。這個措施令炒家槓桿比率大減,交易成本增加,不過這對「荷槍實彈」的大陸客來說影響不大,近日更有內地客揚言「儲足彈藥」,積極等待市況回軟「執平貨」。現時市場上有多達三成的成交是來自內地炒家,因為本港成交活躍有價有市,國內打壓下自然轉戰香江,所以當局有必要收緊外地人買賣樓房的限制。

  在增加土地供應方面,運輸及房屋局促港鐵加快推出南昌站項目,並拓展啟德項目,增加勾地表供應,協助市區重建等。不過筆者認為短期內仍阻不了樓價升值壓力,因供應斷層已形成,興建到落成需要四年時間,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,而且發展商近年將很多中小住宅都包裝成所謂豪宅,這風氣改不了,市民要買樓自然難上加難。啟德項目更有臨海優勢,地理上有條件打造成超級豪宅,對土瓜環、九龍城一帶有提振作用。小市民要置業,唯有「一路向北」,不過新界北區樓價已追落後,新推出的YOHO Midtown呎價更達5000元水平,帶旺北區樓市。有很多小業主更已賣樓並轉為租樓,以博賺取幾十萬的差價。筆者認這是愚蠢的做法,因為現時近乎零息,拿着一百幾十萬在手也做不了什麼,不能補貼租樓開支,月租六千,一年租金差不多都要十萬左右,很容易便租了一年又一年,樓價居高不下,算盤自然打不響。

  對於80後對置業困難的申訴,筆者則有小小意見。樓房始終是私人資產,不能夠動輒要政府施捨提供支助,這想法有點不切實際,並欠缺一點骨氣。因為私人物業某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成就,要經過長時間打拚,努力工作才能達到置業目標,這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,希望各位年青人要自己爭氣一點。如負擔不起私人樓,大可以輪候居屋或者公屋,或者搬去偏遠的地區。想入主私人樓就先要讀好書,努力工作,學好投資理財,而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沉迷在電子遊戲,動畫及漫畫,甚至乎o靚模寫真之上,幾年後再發覺自己一事無成又向政府抱怨,社會沒有人會可憐他們的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